由东华大学和吉林大学主办,东华大学承办的“第六届国际静电纺纳米纤维会议”于2019年6月19日上午在中国上海顺利召开。这是国际静电纺会议首次在中国召开,会议的宗旨意在推动中外静电纺纳米纤维技术与科学的发展,扩大中外学者在静电纺丝领域的交流与合作。
一、第六届国际静电纺纳米纤维会议
原创: 纳米纤维及其应用
由东华大学和吉林大学主办,东华大学承办的“第六届国际静电纺纳米纤维会议”于2019年6月19日上午在中国上海顺利召开。这是国际静电纺会议首次在中国召开,会议的宗旨意在推动中外静电纺纳米纤维技术与科学的发展,扩大中外学者在静电纺丝领域的交流与合作。
早上8点半,本次会议的大会主席莫秀梅教授致欢迎辞。
大会主席王策教授介绍本次会议情况。
新加坡国立大学的Seeram Ramakrishna院士首先作了题为“纳米技术和智能可穿戴设备” (Nanotechnology and Smart Wearables)的大会报告。
二、静电纺丝
静电纺丝已被开发为一种可行的制造方法,用于生产一系列纳米纤维和聚合物、金属、陶瓷、碳及其混合物的纳米颗粒,用于高性能和高要求的应用领域。它还发展成为3D打印方法,并为3D打印准备新型原料。可食用薄膜,织物和设备的创新理念也在不断涌现。 通过静电纺丝功能纳米材料实现了空气过滤,水净化,清洁能源生成和储存,控制药物输送,组织工程,再生医学,食品包装,高性能服装,电子皮肤,可穿戴设备和轻质耐损伤材料的发展,可用于运输,输电,建筑和施工等领域。它们还可以实现自清洁,超亲水,超疏水和抗微生物表面。本报告提供了静电纺丝技术概述,并讨论了该技术的新兴机会。
在报告的最后,Seeram院士介绍了目前最新的做批量化生产纳米纤维的设备,其中就包括轻子纳米团队研发的多针阵列喷头量纺设备。
在今天上午的其它报告中,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Gareth R. Williams作题为“生物分子和细胞衍生体的静电纺丝”(Electrospinning of biomolecules and cell-derived bodies)的报告,演讲介绍了蛋白质药物贝伐单抗(广泛用于治疗癌症和眼睛致盲条件)的静电纺丝配方生产的最新成果。通过精细控制加工参数,能够生产出零级的贝伐单抗配方蛋白质,在至少60天内释放,没有降解或丧失效力。
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王女教授在“智能纳米纤维和多功能材料”分会场中作题为“电纺技术制备功能性微/纳米纤维”(Functional Micro/Nanofibers Prepared by Electrospinning)的报告,分享了团队最近在电纺纤维中取得的成就,包括内部多孔结构,多通道结构,表面多孔结构的微/纳米结构等。而这些电纺多级微/纳米结构材料在催化,储能,过滤和吸附,电池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。